十一月的黃昏,散發著午后的余溫,我們到達溧陽,來到了江蘇上上電纜集團有限公司。作為國內唯一一家能夠提供全系列核電站用電纜的企業,電纜行業唯一一家“裝備中國功勛企業”,一個個閃耀的頭銜讓上上在業內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。而我始終認為,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就像一場戰役的指揮者,戰役成功與否除了天時地利人和,還離不開指揮者個人的素養和謀略。和丁山華董事長在會議室如約而見,高瘦的身材、親切的微笑、平和的話語讓人忽視了他的皺紋和白發,崇拜之余更添了幾分好奇:他是如何用一種平凡創造了不平凡?
截止到今年,上上電纜已經有47年的發展歷史。盡管如此,它并不像有些老廠那樣顯得老態龍鐘,而是依然保持著較快的發展速度和飽滿的生產力,即使是在近年行業發展不景氣、市場需求低迷的大背景下,仍然連續兩年完成銷售超百億。這種幾乎不可能的任務,上上完成的卻如此輕而易舉。丁山華說道,今年上上的總銷量又增加了10個億,現在正為明年再增10個億打基礎。這一切的緣由,他謙虛地歸結為“市場拉動,用戶關愛”。在上上發展的三個階段里,從成立初期到銷售額1個億用了25年,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,從1個億到5個億用了10年,第三階段,從5個億到50億用了5年,以后每年10億的增幅。
第三階段是企業真正高速發展的時期,這與企業先前確定的“不求企業規模最大,但求企業綜合素質最佳”的理念密不可分。丁山華表示,上上從來不和別人比規模,只是追求企業的綜合實力。而這一理念的確立,還要從十多年前到發達國家同行的一次參觀說起。“本來抱著仰視的心態去參觀,卻發現了他們老舊的廠房、人員和裝備”,丁山華邊看邊想邊悟,“發達國家的建設高潮已經過去了,基本建設都已經到位,而電纜行業要在建設高潮過去之后能夠挺住度過最困難的時期,要比的不是企業的規模,而是綜合實力。”因此,“不求企業規模最大,但求企業綜合素質最佳”的理念就這樣確立了,而事實證明,這一理念是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,而它也生動地說明了企業做強就自然 會做大的道理。與此同時,“精”、“專”、“特”、“外”就像四個定位精準的利刃,打造著“綜合素質最佳”的牌匾。
精益求精的行動派
精,就是產品質量。電纜雖然其貌不揚,但由于它的不可修復性和應用的廣泛性,產品質量必須確保萬無一失。丁山華說:“在上上,精益求精不是口號,而是行動。”在生產車間里,這項行動只有起點,沒有終點。
在超高壓電纜分廠的車間里,一塊“小改小革展示板”吸引了我。展示板上展示著分廠在安全、質量、生產、成本、環境及其它類別的改進案例,并詳細地列舉了改進前后的對比說明、改進項目獲得的評定獎勵。其中一個改進項目通過增加溫度控制器來實現超溫報警功能,并自動切斷控制回路,使去氣室內溫度不再升高;采用RHC智能溫控儀表,提高溫度控制的準確性;增加一路溫控回路,提高了去氣室保持恒溫的可靠性。這一改進獲得了1600元的獎勵。展示板上還列舉了多項不同等級獎勵金額的改進項目。在月度業績表上,每月平均約有6個質量改進項目,同時節約的材料和費用也都清晰的展示出來。“不管哪里的改革創新,都緊緊地圍繞著兩個字——質量”。這讓我不禁想到,丁山華董事長在談到對待員工時所說的“有多大本事,就給多大的舞臺”,上上激勵著每一位員工擁有自己的小舞臺,通過共同努力擴大著上上的大舞臺。
不懂享受的務實派
“除了電纜還是電纜”。上上的專業化之路就在丁山華“傻乎乎”的堅持下一條道走下去了。面對許多賺錢的誘惑,丁山華說:“只要地球不毀滅,電纜行業不會消失。”而這足以讓他從始至終都專注于這個行業。2008~2009年企業的投入經歷了風險,2008年一期工程啟動,而年底金融風暴就波及到了實體,2009年年初就在大家感覺進入金融寒冬的時候,一期工程還未結束,二期工程又開始了。“很多認為在這樣的大氣候下應該收手的人,都為我的大投入捏了一把汗。”就這樣,一期、二期、三期工程都在那個時期投入了,如今都形成了規模并派上了用場。“經歷了驚險,收獲了驚喜”是丁山華對這一事件的總結,“如果當時沒有勇氣投入,恐怕要遺憾終生”。而當時那樣的大環境為什么能敢于投入呢?丁山華的回答是“要有底氣”,這種底氣源于對市場、產品的深入了解。這種堅持讓丁山華非常欣慰,因為他相信付出總是有回報的。
有能力的擔當派
早期電纜行業在上海和沈陽有兩個排頭兵企業,后來這兩個排頭兵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逐步走下坡路,但是社會對電纜的需求還存在,各行各業對電纜的需求還在不斷提高,誰來承擔這個責任?“上上有能力來擔當這個責任。”丁山華堅定地說道。
纜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,但都是低端產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,高端產品還要依賴進口。企業開發產品的方向就是生產高附加值、高技術含量的產品來替代進口,擴大出口。在上上,每年都有產品替代進口,而且出口的勢頭比較好,今年大概要增加50%。在新產品的開發方面,上上堅持“手里抓一個,嘴里吃一個,眼睛看一個”的循環法則,無論是產品研發、完善設備還是購買先進裝備,只要有需要,就一定會滿足。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和產品質量的提升上堅持有求必應。此外,上上電纜建設了148米的超高壓立塔,采用一塔四線設計,目前安裝了2條芬蘭MAILLEFER公司VCV生產線,每條均配有瑞士ZUMBACH在線自動測偏儀。根據高壓、超高壓電纜高質量的要求,采用最新的凈化處理裝置,嚴格的材料質量管理,在電纜制造過程中實現了徹底無塵化。上上設立了超高壓CIMS集控中心,進行實時監控和歷史產品的質量分析,并給每個用戶開辟一個賬號,讓用戶可以遠程觀看生產進度和產品的質量信息等,這使得上上做到“一切工作都在計劃中,一切過程都在控制中,一切結果都在設計中”。這些在電纜行業都是絕無僅有的。
而上上的實力也是有目共睹,特別是在核電纜方面,上上擁有70%的市場占有率,目前在建的和運行的電纜都有上上的產品。當時上上在AP1000核電站用電纜招標中中了殼外項目,殼內由美國一家公司中標,但是三個月后,美國公司宣布退出。“那誰來擔當起這個責任?我們覺得責無旁貸。”丁山華又一次擔起了責任。而在這責任的背后是過硬的技術和產品質量的支撐。
適應需求的主動派
丁山華說,原本計劃在西廠區投入后要暫告段落,休養生息,但現在看來還是停不住。“我辦企業也沒啥大本事,就記得‘人誠品優’四個字”,所以只能竭盡全力滿足用戶的需求。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,上上所受的影響并不大,關鍵就是適應,適應市場經濟形成過程中的市場需求和用戶需求。“上了戰場不怕死,就要爭第一”,丁山華坦白地說,“別人能做到的我們為什么做不到,別人能做好的我們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?”“要爭氣,把事情做好,不然就只有生氣的份兒。”丁山華深有體會地說道:“企業如何生存,關鍵在適應。”在激烈的競爭中,丁山華在企業的每一天都處在一級戰備狀態,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被動”,這在企業垮臺破產不再是什么稀罕事兒的今天不是危言聳聽。面對隨時都有的風險,在原來的發展理念、管理水平上還要揚長避短,不斷發現自己的不足,加以改進,這樣才更有競爭力。丁山華如是說。
不會省心的責任派
“改制前我把企業看成自己的,管理比較嚴格,改制后企業是大家的,我努力當個好家長。”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員工,丁山華認為應該給他們多一點關愛,多一點依靠,少一點憂慮。在上上,所有的管理部門都是通過招聘的方式來吸納人才,不管做什么工作,只要做得好,都能得到一定的報酬。在生產車間里,員工每天的工資都寫得清清楚楚,而且不同的級別將會得到不同的津貼,中級工一個月津貼300元,高級工800元,技師1200元,這種精細化的管理讓每一位員工切實的把握著自己的前途。丁山華允許員工對自己提任何要求,只要是他能做到的,一定都會滿足。而他對員工的唯一要求就是,把工作做好。而對待自己,他是個嚴格要求的人。“我經常反思自己有什么不足,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。”在行業里,丁山華堅持三人行必有我師,提倡別人所有的長處都要學習,他認為這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。
丁山華說,自己平時也不怎么忙,工作上的事兒制度上有的按制度辦,制度上沒有的商量著來。而他的追求正是“企業沒有我,照樣有競爭力。”這靠什么?靠機制、體制。人人都有職責,人人都有動力,人人都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標,即使沒有他,事情辦得一樣好甚至更好。可在我看來,丁山華本就不是那省心的人,“我有時候會很羨慕我們的門衛,下班后就沒啥事兒了,生活很愜意。所以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思想斗爭,這么大年紀了何必呢?但是另一方面我又感覺,現在有這么好的環境,有這么好的員工,他們在激勵著我,我要對他們負責!”
聊天中,我問道:“丁總每年會給自己放個假嗎?”丁山華董事長笑道:“我沒有時間,我也不懂享受,除了工作還能做什么呢?”這么多年來,丁山華一直保持者這種以身作則的“工作狂人”勁頭,每一個上上人都切身感受的到。我想,言談話語間上上員工流露出的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和歸屬感,除了上上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,一定還有對丁山華領導魅力和個人魅力的強烈崇拜,這何嘗不是企業光環外的另一種成功。
丁山華的姿態正如他那棗紅色的格子衫般嚴謹、篤定、始終不渝,使得揮別的背影在腦海里不斷浮現。在離開這座蘇南小城的路上,突然想起溧陽的一句外文用語:一個溧陽,萬種風情。我想,丁山華領導下的上上電纜應該是這萬種風情中必不可少的一種。
(電器工業記者 賈常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