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場彌漫悲情的喜慶。填補世界核電工業技術空白的首堆三代核電AP1000上月在溧陽上上電纜集團正式研制成功,而領銜攻克這一難題的首席專家王松明卻因勞累過度癌癥復發,永遠倒在了工作崗位上,年僅50歲。
正是因為王松明的“拼命三郎”精神,國產自主品牌才站上了核電技術的“珠穆朗瑪峰”。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黨組書記王炳華動情地評價,“這是中國核電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!”日前,溧陽市委作出向王松明學習的決定,讓勇于挑戰、敢于擔當、忠誠敬業的“王松明精神”成為溧陽現代化進程中的強大驅動力。
出人意料的是,這位主持和參與國家863項目,獲得20多項國家專利的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,竟是一名高考落榜生。30年來,為了鉆研業務,王松明經常是揪著一個小問題,加班到深夜。電纜材料配方測試,是研制符合不同要求材料的重要途徑,電纜工程師一輩子如沒做過數千次配方測試,就不算合格。王松明曾創造過一天27次配方測試的記錄,每次配方試驗一般不少于15分鐘。這種執著讓他敢于挑戰世界級技術難題,完成了我國首批核電站核島內電纜、遼寧號航母關鍵電纜、磁浮列車長定子電纜等重大課題的研發制造,為我國核電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。
2010年底,國家核電工程向國際展開世界首堆三代核電AP1000殼內電纜研發和制造的招標,甚至連美國的中標公司都在分析技術難度和風險后知難而退。
內行人知道,三代殼內核電纜研發有三難:其一,技術要求高。該項技術標準是美國西屋公司制定的“美國標準”,國際上尚無成熟的材料制造技術;其二,電纜要求使用壽命長。三代核電要求正常使用60年(二代只要求40年),最殘酷的試驗要在高溫、高壓、高輻射下進行;其三,溝通難度大。一些技術指標的變化需要隨時和技術提供方溝通協調,還要克服語言溝通、術語解釋等障礙。
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把希望寄托于“上上”,江蘇上上電纜集團董事長丁山華卻猶豫了:由于長期精力透支,王松明患上了胃底賁門癌,切除了2/3的胃,如今要攻克國際頂級難題,他的身體是否支撐得了?王松明卻主動請纓,“我有七成把握!借這個機會拼一下,就等于為國家摘得了核電纜技術皇冠上的明珠!”
層層重壓之下,王松明掛帥的研發團隊每天早上召開專項例會,晚上挑燈夜戰。在產品試制中,最多的一種產品連續試制30多次,有些關鍵指標一系列試驗就要幾個月……王松明每天加班到深夜兩三點成為常態,經常奔波于北京、上海、深圳做試驗,親人和同事們擔心他因身體透支而舊病復發,勸他別那么拼命,可王松明淡淡地說:“時間不等人,不拼怎么行。”
因為過度勞累,王松明胃癌復發,癌細胞已開始轉移,需要立即手術。為了研發事業,他將手術日期一再推遲,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,手術效果很不理想。但病魔沒有擊垮王松明的意志,王松明的意志卻擊垮了科技難題。僅耗時1年多,就攻克了三代殼內核電纜核心技術難關,打破了當時業內普遍認為光做試驗至少要兩年的定論。
預感到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王松明,請求醫生讓他再回工廠、車間看最后一眼。那是一個炎熱的上午,醫生把插著氧氣瓶和掛著點滴的王松明從中巴車上攙扶下來。雖然極度虛弱,但王松明還是西裝領帶——做人和做事一樣,他永遠都是那樣認真和執著。眼前的一幕,讓王松明熱淚盈眶:公司全員列隊等候,迎接他回家。他坦然地對同事們說,“本來想親眼看到產品正式交付,現在看來是等不到了,后續完善工作就拜托你們了……”
不久,年僅50歲的王松明永遠合上了疲憊的雙眼——而這一天,距世界首堆AP1000殼內電纜正式交付,僅差7個多月。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一位資深專家這樣評價王松明,“中國如果編寫核級電纜發展史,缺少了‘王松明’三個字,將是不完整的。中國制造的成功,終于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靈!
本報通訊員史裕華
本報記者蔡煒王拓